在日本,几乎每月的第一天都被设定为公益纪念日,最有意思的要算9月1日的防灾日了。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防灾训练,大大小小的消防单位或在购物中心的广场,或在公园空地搭起帐篷,里面放置模拟火灾和地震现场的设备,外面摆出一排灭火器。消防员带领市民体验灾害来临时的情景。有时还会看到身手敏捷的消防员爬到一根细细的长竿顶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上班族和学生这一天都放假。家长会带着小孩去钻一下模拟火灾的“浓烟走廊”、感受“8级地震”的剧烈晃动,或者排队学爬云梯,防灾训练演习就像逛游乐园一样新鲜有趣。这一天,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会按法规认真地把灾害预警系统检查运行一遍,政府官员甚至还会带着安全帽出现在电视里,作一番“紧急指示”。作为外国人,刚开始只是觉得有趣,后来才感到其中的深意。
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死亡和失踪14万余人,是日本近代最惨烈的地震,许多人因地震引起的火灾等二次伤害致死。防灾日就是为纪念这次天灾,于1982年5月确立了下来。
天灾留给人们最直接的后遗症是持久、巨大的伤痛。人们灾后初期纪念的主题主要是哀悼。到1982年,亲身经历过关东大地震的日本人已经很少,这个时候纪念的主题就转向吸取教训、早做准备、冷静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后,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防灾与减灾逐渐成为最紧迫的主题。笔者2005年采访神户大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时,主办方介绍了10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作出的防灾与减灾成绩:地下修建了坚固的“共同沟”,安放水电、煤气等生命线设备;政府先后制定或修改了10部法律,从建筑标准、灾害警报等各个方面指导全国的防震工作;在所有地方自治体推广“防灾GIS”地图信息管理软件;实施“灾害指挥”首长特训,培养政府首脑亲自操作、启动防灾系统的能力;帮助企业以各种方式做好应急财政或生产资料准备,灾后恢复生产……从城建、行政、经济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耐震”型社会来抵御地震的风险。
地震无法阻挡,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却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对灾难。防灾日不仅培养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更重要的还在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让防灾成为习惯,这也是对罹难者的一种纪念。(曹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