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也没什么媒体,没什么炒作,什么忽悠都没有。我父亲不善于跟人斗心计。我看他唱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策划过一些什么事情,来把自己的戏捧上去
本刊记者 彭苏 发自北京
提起梅葆玖,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爷子呵呵直乐:“这个玖少爷啊,他压根就不喜欢学戏。早起吊嗓子,都是我把他从被窝中拽出来。”
如果不是为着扛起梅派的大旗,他徒弟张馨月说,“我师傅那双巧手,当个工程师没问题。”
姜老爷子说梅葆玖比他父亲聪明,“梅先生可笨。死学,不取巧。”
梅葆玖矢口否认:“机灵豆子那不是真聪明,我父亲那叫大智若愚。”
“不能做一个没文化的艺术家”
人物周刊:陈凯歌评价梅兰芳是位英雄,作家章诒和却说他是一个大俗人,一个大有福气之人,一个大有智慧之人,您怎么评价您的父亲?
梅葆玖:他主要是一个艺术家嘛!他创下了梅派,而且把梅派提升到很高地位。他很早就到了日本、美国、俄罗斯,还去了欧洲,把京剧带向了国际。
他待人非常厚道,在世界各国知识界、电影界、文化界交了很多朋友。解放前,大家都很讲究道德观,这在他身上,体现在他对同行、对学生、对公益事业,一直到了抗战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不单单是京剧了,他应该说是中国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大文人。他向来都是宏观看问题。
人物周刊:陈凯歌曾有疑惑,为什么他当时想到要将京剧引向西方?
梅葆玖:他到辛亥革命以后就已经红了,后来又到上海去演出。他一看,上海是一个大商埠,很多形形色色的国外的文化、电影,以及一些娱乐节目。
他觉得京剧本身的含金量非常高,外国人会很喜欢的。他曾去过日本两次,跟日本歌舞伎的老前辈非常熟,看到日本人那么喜欢,回来以后就觉得京剧应该走向世界,不要老待在一个圈子里,因此他就策划到了美国、欧洲。
人物周刊:1935年访苏,据传是斯大林为了平息中国人不满苏联将中国某个地方卖给了伪满州国,才邀请他和胡蝶同去?
梅葆玖:倒也不是完全为了这个。他主要还是从文化层面上去苏联,他跟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开座谈会,研究京剧的时空。苏联的大文豪看了梅兰芳的表演说,我们受到的启发很大,演员的空间非常大。我们这儿就是一个方框,我们在里面演,你们在外面看,演员跟观众好像隔着一道墙似的。
布莱希特说起第四面墙。我父亲说,“我跟前哪儿有墙?我就没看见有墙。水袖一挡,我就跟观众说他不是好人,我要当心一点。然后水袖下来,我又跟他说话,这就解决了。”(笑,作水袖状)
人物周刊:有人说您父亲关键时很有主见,其实人很胆小?
梅葆玖:(低头思索片刻)也不是胆小,他是比较慎重。他去美国时正是经济大萧条,他犹豫去还是不去,最后还是决定去。他要是再犹豫,这个机会不就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