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影《梅兰芳》公映以来,已诞辰百余年的“梅兰芳”一时又回到风口浪尖之上。
本报专访了梅兰芳之子、《梅》剧的艺术总监——梅葆玖。说到《梅兰芳》的历史真实性,玖爷很豁达,他说整个片子很得体,没有歪曲历史。但全片为何只有梅兰芳、孟小冬、福芝芳三人用真名,其他人物一律化名?梅葆玖说——不能用真名,有版权问题。
其实就像玖爷采访中所说,“电影也是戏,戏里的,就不必做过多要求。”
电影中,导演试图把梅兰芳还原成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但如果此人身上的光环太多,想平凡起来,恐怕也难。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梅兰芳成名以来,流言、绯闻、神话就强加在这位伶界大王身上,历史上梅党更是通过“封锁小道消息”、“买断不利版权”等做法,让很多有争议的历史细节变得扑朔迷离。坊间关于梅兰芳的话题,都要在前面加上“据说”二字才更稳妥。
我们无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梅兰芳和他的世界,因为“梅兰芳”本身就距离真实太远。但从众说纷纭中我们倒是可以采集些历史的碎片,至于最终拼出何样的梅兰芳,还请读者自行决断。
《梅兰芳》剧中人物原型考
梅兰芳:梨园第三代
在真实的历史中,梅兰芳生于梨园世家,到他这一辈,已整整三代。梅的祖父梅巧玲,又叫“胖巧玲”,是他的“粉丝”慈禧太后赠的雅号,因其身材虽胖,却倍显雍容。梅兰芳父亲早逝,主要由梅家大伯抚养长成。大伯叫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清内廷供奉,有“胡琴圣手”之称。
十三燕:“影射”谭鑫培
十三燕的原型,综合了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须生领袖的Mix版本,但明显更多集中了谭鑫培的经历。首先,历史上,谭鑫培是西太后最喜欢的名角,被御赐黄马褂。而电影中十三燕最珍视的也正是此物。电影中,匾额上也有“英秀”字样,正是谭鑫培的堂号。而十三燕打对台时唱的三场戏《坐宫》《卖马》《定军山》,都是谭鑫培的代表作。十三燕赠给青年梅兰芳的礼物——一个“定军山12?人形”,略懂戏曲的人都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谭鑫培就是“定军山”的代名词。电影中十三燕在后台偷瞧梅兰芳表演的桥段,也曾在谭鑫培身上发生过。
邱如白:“歪曲”齐如山
电影中的男二号邱如白,是《梅兰芳》的灵魂人物,他不仅帮梅做出了许多重大决定——比如曲目改革、与十三燕打擂、访美演出,也替梅兰芳背了很多黑锅——比如策划刺杀孟小冬、鼓动梅为日军演出。
历史上,梅兰芳身边确实有这么一群智囊团兼资助者,他们因为爱梅而团聚在梅的身边,史称梅党。其实这在当时的梨园界非常普遍,有“角儿”自然就有“捧角儿的”。不仅梅兰芳,如程砚秋身边就聚集了当时的大名士罗瘿公、李煜瀛等人。
梅党的领军人物齐如山乃是邱如白的原型。齐如山是一代国剧理论宗师,就历史细节来看,他的确在留学归来后于梨园公会做了讲演,批评了中国戏曲的“假”。但电影中邱如白说京剧演员“把整张脸都绷住了,没有人的表情”云云可谓一派胡言。京剧不要求演员进入角色,而让观众保持距离感,很像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剧作家汪曾祺也说过,中国戏不要求你感动,它的美学过程不一样。所以影片里邱如白的第一次亮相并没有齐如山“理论宗师”的风范,完全是在瞎说。
历史中,虽然齐如山与梅兰芳一生纠葛,但相对其他梅党对“梅郎”公开的“争风吃醋”,齐如山更关注的还是戏。“九·一八”事变后,齐如山与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问题发生争执,最后梅兰芳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留在了北京。解放后齐如山去了台湾,梅兰芳留在内地,两人从此天各一方。1961年,齐在听到梅的死讯当天,拿出珍藏的梅的手迹,老泪纵横。第二年,齐便去世了。
至于电影里邱如白“拆散梅孟”,更不是齐如山所为。因为当时去孟小冬家提亲的就是齐如山。而“劝梅兰芳为日军唱戏”也与齐如山关系不大,齐是知识分子,写过《梅兰芳艺术一斑》《梅兰芳游美记》《齐如山回忆录》《京剧之变迁》等十余本著作。他为人清高,政治态度冷漠,说齐如山爱戏爱艺术是肯定的,但是搬弄权术,恐为他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