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是博物馆运营的重要基础,但不能“见物不见人”、“管物不管人”,而应该让博物馆从一个侧重收藏、展示、研究的场所,发展为凸显文脉、血脉、地脉的社会文化传播集散地
博物馆不仅为今天的城市记录过去,也为未来的城市留存今天。这一特性,决定其作用也不仅仅表现在文物收藏、文物研究和文物陈列,还表现在以其独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方式,为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
加强服务,意味着博物馆管理要多倡导人文关怀。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节奏加快、心理压力日增、人际关系趋远,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大有可为,力争让观赏者敬畏历史,重视文脉,放松心态。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由重“物”转变为人、物并重,以人为本。藏品是博物馆运营的重要基础,但不能“见物不见人”、“管物不管人”,而应该让博物馆从一个侧重收藏、展示、研究的场所,发展为凸显文脉、血脉、地脉的社会文化传播集散地。
据调查,英国博物馆、美术馆中研究人员的比重,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40%下降到90年代的12%,这种降低并不是意味着研究人员数量的减少,而是增加了非研究领域人员,注重从社会需求出发,来完善博物馆的功能。这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博物馆在现代化管理的推进中,不仅要让观众深入了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懂得回家,熟悉回家的路”,而且尽可能使他们在遨游历史、观赏文物、赏心悦目的过程中休闲身心、放松心态,把博物馆作为“恢复宁静”的港湾。
博物馆管理关注人文关怀,就要从单纯的回放足迹变成时间上的双重指向:既回顾过去,更指向未来。博物馆应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积极参与社会的变迁,充满活力地参与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馆藏文物近百万件的上海博物馆,在公益性服务上做了不少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由教育部门策划的博物馆探险、手工体验、社会调研、亲子活动、未来考古等系列活动,就力图把博物馆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之中。此外,软陶制“玉”、趣味墨拓、唐三彩修复、扎染、模拟铸钱币、铜镜制作、感受中国画与解读古文字等常设暑期活动,则成为博物馆走向青少年的重头戏。
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构筑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性。博物馆也正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滋润着城市文化,养育着城市风骨,弘扬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人类文明。